天津:集体婚礼上演“中式浪漫”
天津:集体婚礼上演“中式浪漫”
天津:集体婚礼上演“中式浪漫”这些细节的背后(bèihòu),离不开医者刘薇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——对于儿童,既要治愈其疾病,也(yě)要治愈其心灵,儿科医生(érkēyīshēng)甚至可以参与某些生命的成长。
2024年8月,刘薇(左一)给住院期间过生日的(de)小朋友送她精心设计的限量版手办礼物(lǐwù)(天津市儿童医院/供图)
在天津市儿童医院(天津大学儿童医院)龙岩院区门诊楼前(lóuqián),一串挂在大树上的风铃不时(bùshí)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。走进门诊楼,仿佛进入了海洋世界,抬头就能看到各种海洋生物造型。位于住院楼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,更是玩偶、手办应有尽有,孩子们躺(tǎng)着做心电图(xīndiàntú)时,还能通过天花板的屏幕看动画片(dònghuàpiān)。
2025年3月27日,天津市儿童医院龙岩(lóngyán)院区门诊楼前,大树(dàshù)上挂着一串风铃(鄂璠/摄)
这些细节的背后,离不开医者刘薇(liúwēi)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(jiānchí)——对于儿童,既要治愈其疾病,也(yě)要治愈其心灵,儿科医生甚至可以参与某些生命的成长。
刘薇,现任天津市儿童医院(értóngyīyuàn)(天津大学儿童医院)党委书记、院长,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二届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(wěiyuán)会委员、国家罕见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、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委及儿科分会委员、天津市医学会常务理事、罕见病分会副主委等。自(zì)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,许多患儿的(de)纯真笑容依然历历在目。刘薇告诉(gàosù)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“儿童的生命既脆弱(cuìruò)又顽强。所谓脆弱,是因为孩子的生命储备不足,比如好多脏器发育还不够成熟、不够完整,这个时候碰到危险情况容易患病,但如果能在关键时间节点得到救治,顽强就会展现出来,令人震惊的奇迹就会发生,作为医生(yīshēng),便(biàn)能看到一个生命重新(chóngxīn)接续、灿烂(cànlàn)绽放。”
“被决定”的医路:从不情愿到(dào)认同
“我(wǒ)非常喜欢文学、音乐、绘画,一直(yìzhí)想学文科,如果让我自己选择,我不会学医。”回顾自己的医学之路,刘薇说(shuō),她的职业生涯始于母亲的一个决定。
那是1990年夏天(xiàtiān),刘薇填报高考志愿时,母亲(mǔqīn)坚持让她(tā)学医,并且指定要学儿科,将来当(dāng)儿科医生。这种“被决定”的人生轨迹,在当时的“70后”一代中并不罕见。刘薇的父亲告诉她:“你母亲给了你生命,你应当尊重她的想法。”
于是(yúshì),刘薇迈进了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的大门。
“母亲决定我学医,父亲告诉我怎样(zěnyàng)去学医。”刘薇回忆道,“父亲跟(gēn)我说,你虽然要重视(zhòngshì)每一次考试,但要记得(jìde),真正考你的不是现在的试卷和试题(shìtí),而是将来你坐在诊室里,需要你去救治的那些孩子。你要以真正掌握知识为最终目的,认真读书,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。”
父亲的这番话成为刘薇医学启蒙的关键。对于不(bù)少学医的女生而言,第一次接触尸体,难免(nánmiǎn)害怕,而刘薇用戴着乳胶手套的手,触及尸体时,内心只有敬畏。她不仅不惧怕解剖室,为了仔细研究人体解剖结构,常常废寝忘食,甚至曾在(zài)那摆放着四具尸体的空间里小憩。在她看来,胆大(dǎndà)加心细,是自己在学医过程中逐渐(zhújiàn)发扬光大的一种状态。
真正的(de)转折发生在实习(shíxí)阶段。1994年,刘薇先在当时的天津市(tiānjīnshì)天和医院(2012年与原天津医院合并组建为天津市天津医院,以下简称“天和医院”)外科、ICU(重症监护病房)实习了半年(bànnián),随后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(自2018年12月起同时挂牌“天津大学儿童医院”,以下均简称为“天津市儿童医院”)心脏内科实习半年。实习期间,每当带教老师上夜班,她也会留在(liúzài)医院;夜里收治病人(shōuzhìbìngrén),只要不是急症,她都会先进行简单(jiǎndān)处理(chǔlǐ),再请(qǐng)老师来。她知道做儿科医生要会取血,因此在天和医院实习时,主动跟着护士学习,在很短的时间内,她就做到了“一针见血”。
在天和医院实习期间(qījiān),刘薇遇到(yùdào)一位老年患者,这位老爷爷操着天津口音对她说:“闺女,你将来(jiānglái)一定是特别好的医生。”这句简单的认可,在刘薇心中埋下了职业认同的种子。
儿科通常被称为“哑科”,患儿往往说不清哪里(nǎlǐ)不舒服,加之起病较隐匿、承受能力弱、病情变化快,民间有“宁治十男子,莫治一妇人(fùrén);宁治十妇人,莫治一小儿”的说法(shuōfǎ)。
进入天津市(tiānjīnshì)儿童医院实习的刘薇,却仿佛来到“新天地 ”,她不仅给患儿取血、看病,还给他们(tāmen)喂饭,陪伴他们,“跟孩子们建立起来的情感非常真挚,我也慢慢接受了母亲(mǔqīn)让(ràng)我当一名儿科医生的决定。”她说。
1995年,刘薇大学毕业,进入天津市儿童医院,成为一名儿科医生。此时,如她父亲所(suǒ)言,真正(zhēnzhèng)的考试开始了。
刘薇坦言,在接受这个职业之前(zhīqián),自己是懵懂的;在接受这个职业之后(zhīhòu),有(yǒu)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“害怕”状态,“之前在书本里学到的知识,真正面对一条条鲜活生命的时候,便是不能承受的重量。生命之重不可辜负,患者敢吃医生(yīshēng)开的药,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莫大信任。”
黄敬孚、路雪英(yīng)、周秦玉、张巧芳、徐晓华……这些老专家,常常让刚成为医生的刘薇心生敬畏,她跟在他们(tāmen)后面,学(xué)做人、学做事,努力把自己“炼成”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。入职一年多(duō)之后,到了(le)“定科”阶段,刘薇在PICU(儿童重症监护病房)、心脏、神经三个科室里,最终选择了PICU。在她看来(kànlái),这是一个能够“托底”的科室。
在(zài)PICU,刘薇经常(jīngcháng)看到处在生死边缘(biānyuán)的孩子。2000年春天,一个7岁男孩,因频繁抽搐陷入昏迷,在地处(dìchǔ)天津城乡接合部的一家医院以颅内感染抢救,此后又因严重的心律失常来到天津市儿童医院,被收入到心脏科(xīnzàngkē)。那时(nàshí),PICU和心脏科共用一个抢救室,刘薇发现,患儿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没有效果,她立即找到家属(jiāshǔ)详细询问患儿病史,再结合敏锐的观察、分析,她判断患儿高度疑似氟乙酰胺中毒。
此时,患儿生命(shēngmìng)体征急转直下,已出现呼吸循环衰竭、肺出血等症状,濒临死亡边缘。刘薇(liúwēi)立即向心脏科医生建议,尽快(jǐnkuài)洗胃,胃液和血样即刻送检,做毒物分析(fēnxī),尤其要检测氟乙酰胺。随后患儿转入PICU,与家属谈话后,刘薇当即决定为患儿打解毒针。
使用(shǐyòng)解毒针后,患儿的心律失常很快(hěnkuài)被纠正,血压上升,随后的毒物检测报告也证实了刘薇(liúwēi)的判断(pànduàn)。经过三昼夜的抢救,在刘薇值夜班的晚上,患儿终于开始恢复生命迹象。那场景她至今都记忆犹新,“我特意向患儿家属询问了孩子的小名,值班时我在床边轻声呼唤他。那天凌晨两(liǎng)三点钟,当我再次呼唤时,突然(tūrán)发现他的眼珠在眼皮(yǎnpí)下(xià)轻轻转动了一下,我高兴得半夜就把他母亲叫来了,帮她换上隔离衣、戴好口罩。当孩子的母亲继续呼唤孩子的乳名时,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的手指也开始有了细微的动作。”
此后(cǐhòu)一周,呼吸机(hūxījī)从患儿身上拔除了;约三周后,患儿康复(kāngfù)出院;半年后复诊,一切正常。这名患儿出院时,他的母亲感激涕零。而此时刘薇最大的感慨是,要感谢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依赖,因为每一位患者都在用痛苦乃至生命(shēngmìng)帮助医生提高水平及能力。
“医生要时刻记得(dé)自己的(de)能力是有限的。即便每一次都拼(pīn)尽全力,也做不到能救所有人于生死,但医生要尽力救治每一位患者,并努力让不得不离去的患者走得有尊严,要有人性、有温度地为患者提供医疗(yīliáo)服务。”刘薇常常对同事说。
成为儿科医生后,刘薇养成了两个习惯:一是不吃午饭,因为工作非常忙,常常一端饭碗就来病人;二是(èrshì)上夜班从来不(cóngláibù)睡觉(shuìjiào),因为不想在睡得迷迷糊糊时被叫醒,不知道该抢救哪个病人。这样的状态让(ràng)刘薇的母亲(mǔqīn)很后悔。母亲是家中的长女,每次弟弟妹妹生病,都由她带着去医院,在她心目中,儿科医生是神圣的,对一个家庭(jiātíng)非常重要,却没想到这个职业如此辛苦。
刘薇(liúwēi)却很感谢(gǎnxiè)母亲,因为她有了一技之长,还帮助过很多孩子。“孩子的心灵纯真、美好,作为儿科医生,我们可以参与某些生命的成长,并有机会对其人生方向产生良性影响,其间的功德,没有任何(rènhé)方法可以去(qù)衡量。”刘薇说。
两个十来岁女孩的故事(gùshì)令刘薇记忆犹新,那是在1999年,她们先后(xiānhòu)因舒乐安定中毒住进天津(tiānjīn)市儿童医院PICU病区。女孩小童(xiǎotóng)(化名)在天津SOS儿童村(救助孤儿的公益机构)长大,因琐事(suǒshì)与“妈妈”发生争执,另一个(yígè)女孩小雨(化名)因父母离异,她们一时想不开而轻生。对她们,刘薇没有止于生理机能(néng)的恢复,而是想方设法打开她们的心结。聊天(liáotiān)中,刘薇知道小童喜欢(xǐhuān)动漫、小雨对外国文学感兴趣。“恰巧我喜欢绘画和文学,便为她们各自(gèzì)创作了一幅画,两个孩子格外喜欢,终于向我敞开心扉,道出了轻生的缘由。但‘解铃还须系铃人’,我以恰当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她们的监护人,希望能从根源上化解矛盾。”
这种超越纯粹医疗的关怀很快产生了效果。小童(xiǎotóng)出院后化解了与“妈妈”的矛盾;小雨在出院时说:“什么事都有好的一面,如果我(wǒ)不来(bùlái)医院,怎么会认识刘医生!”
刘薇告诉《瞭望东方(dōngfāng)周刊》,孩子给予的那份认可,是自己在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都能坚持下去(jiānchíxiàqù)的一种勇气。
2010年(nián),一次公选考试,让刘薇“意外”地换了工作单位,在当时的(de)天津市卫生局(现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)工作了8年,这也为她积淀(jīdiàn)了丰富的行政管理(guǎnlǐ)经验。在2018年初,她又以副院长(主持工作)的身份重新回到天津市儿童医院工作。
走上管理岗位后,刘薇首先(shǒuxiān)推动的工作之一,是通过(tōngguò)智慧门诊建设,解决患儿就医实名制预约挂号难题,这是提高医院(yīyuàn)服务能力和改善患者就医感受的关键。
每年冬季,各种病原微生物(wēishēngwù)蠢蠢欲动、相互叠加,和全国各地大部分儿童医院(értóngyīyuàn)、儿科门诊一样,天津市儿童医院也会迎来季节性就诊高峰,令患儿家长和医生都感到(gǎndào)“头痛”。
2018年6月(yuè)1日,天津市儿童医院掌上健康智慧门诊正式上线,门诊拥挤情况大为改观(dàwèigǎiguān)。当年年末,医院以龙岩单院区应诊,跨年夜(yè)挂号(guàhào)系统达到(dádào)峰顶,其后首次日诊破万,却创造了(le)平均候诊约1.5小时的(de)难得成绩;2019年9月30日,天津市儿童医院马场院区整修一新、如期开诊,年末医院以龙岩、马场双院区应诊,日诊诊疗量达到1.1万人次,平均候诊时长却不到1小时;2023年,双院区日接诊量达到1.3万人次的历史极值,更是实现(shíxiàn)了平均候诊时长不足40分钟的行业突破。
2018年10月,刘薇任天津市儿童医院院长。2024年12月,她又挑起了(le)该院党委书记的重任。至今已有144年历史的天津市儿童医院,在(zài)罕见病(bìng)领域耕耘已久。儿童罕见病的医治,也是刘薇所致力的重要方向。在她看来(kànlái),作为天津地区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科医院,诊疗疑难、危重、罕见病例,完成高级别手术,是应有担当。她带领(dàilǐng)团队抢救式整理了医院近30年的罕见病病历,建立了首个针对儿童罕见病的规范化(guīfànhuà)临床(línchuáng)资源数据库,形成可支撑儿童罕见病诊疗方案的数据分析模型(móxíng),解决了儿童罕见病诊疗与管理决策依据(juécèyījù)问题。目前,全院上下正为儿童罕见病早筛、能检、快诊、有药、可治的全方位诊疗能力(nénglì)提升而不懈努力。
2022年(nián),刘薇主编了国内首部(shǒubù)儿童(értóng)罕见病(bìng)专著《儿童罕见病诊疗与管理》,她为106种儿童罕见病精心设计了“图解要点”,借助“专病专图”,清晰地勾勒出每种罕见病的诊疗要素。这并非(bìngfēi)刘薇的唯一作品。2004年的一天,坐在诊室(zhěnshì)里的她突然(tūrán)冒出一个想法:做医学科普,让患儿家长多(duō)掌握一些医学常识、多增加一点照护的本领,从而让孩子们少经历一些磨难、少忍耐一点痛苦。于是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,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科普读物,这些年相继完成了《宝贝健康速查辞典》《养育健康儿童》《儿科主任说:宝宝生病这么办(bàn)》《儿童健康管理手册》《看·健——写给孩子的爱眼书》等(děng)多部作品的编辑、写作。
多才多艺的刘薇还把(bǎ)多年养成的爱好赋予职业,作为(wèi)主编,倾心打造了国内首部《罕见病叙事(xùshì)医学:爱,有温度》,并为该书亲笔绘制封面——金斑(jīnbān)喙凤蝶,这是一种甚为罕见的蝴蝶(húdié),借由它来表达“病虽然罕见,但生命依旧是如此美好”的理念。她认为,“医之道,始于慈悲,得于教育,成于勤勉,精于管理,立于科研。”她期待把“始于慈悲”的“爱”传递下去(xiàqù),继续为“罕见病叙事医学”写下“爱有力度”“爱有深度(shēndù)”“爱有精度”篇章。
在天津市儿童医院,处处绽放着温暖的(de)(de)创意(chuàngyì)之花。不少文字、壁画,乃至(nǎizhì)实物的设计都出自刘薇之手,比如儿童健康(jiànkāng)管理中心的美人鱼logo是她绘制的;“儿童健康管理护照”里细腻的文字和插画凝结着她的巧思;令人感动的是,那些恰逢住院期间过生日的孩子们,总能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——一封署名为“儿科医生刘薇”的亲笔祝福信,以及她精心设计的限量版手办。这些温暖的创意,也完美诠释了(le)“有时(yǒushí)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”的医学人文精神。
刘薇设计的(de)来自天津市儿童医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“密函”(鄂璠/摄(shè))
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张金哲曾在邮件中给刘薇(liúwēi)写下一段话:“一般儿科目前常有三个字——‘(孩子)怕、(妈妈)愁、(大夫)烦’。其实一个字‘玩’就能解决。”刘薇希望能和同事们一起,把(bǎ)天津市儿童(értóng)医院办成儿童乐园(értónglèyuán)。在“儿童健康管理护照”里,她为0—18岁的孩子们写下了不同寄语,最后一句是“愿你们历经岁月洗礼,终将成长为自己(zìjǐ)喜爱的模样”。
本文刊载(kānzǎi)于《 瞭望东方周刊 》( 2025年第10期, 总第933期),原题为(tíwèi)《 大医丨让每个生命灿烂绽放——记天津市儿童医院(天津大学(tiānjīndàxué)儿童医院)党委书记、院长刘薇》。
这些细节的背后(bèihòu),离不开医者刘薇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——对于儿童,既要治愈其疾病,也(yě)要治愈其心灵,儿科医生(érkēyīshēng)甚至可以参与某些生命的成长。
2024年8月,刘薇(左一)给住院期间过生日的(de)小朋友送她精心设计的限量版手办礼物(lǐwù)(天津市儿童医院/供图)
在天津市儿童医院(天津大学儿童医院)龙岩院区门诊楼前(lóuqián),一串挂在大树上的风铃不时(bùshí)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。走进门诊楼,仿佛进入了海洋世界,抬头就能看到各种海洋生物造型。位于住院楼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,更是玩偶、手办应有尽有,孩子们躺(tǎng)着做心电图(xīndiàntú)时,还能通过天花板的屏幕看动画片(dònghuàpiān)。
2025年3月27日,天津市儿童医院龙岩(lóngyán)院区门诊楼前,大树(dàshù)上挂着一串风铃(鄂璠/摄)
这些细节的背后,离不开医者刘薇(liúwēi)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(jiānchí)——对于儿童,既要治愈其疾病,也(yě)要治愈其心灵,儿科医生甚至可以参与某些生命的成长。
刘薇,现任天津市儿童医院(értóngyīyuàn)(天津大学儿童医院)党委书记、院长,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二届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(wěiyuán)会委员、国家罕见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、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委及儿科分会委员、天津市医学会常务理事、罕见病分会副主委等。自(zì)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,许多患儿的(de)纯真笑容依然历历在目。刘薇告诉(gàosù)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“儿童的生命既脆弱(cuìruò)又顽强。所谓脆弱,是因为孩子的生命储备不足,比如好多脏器发育还不够成熟、不够完整,这个时候碰到危险情况容易患病,但如果能在关键时间节点得到救治,顽强就会展现出来,令人震惊的奇迹就会发生,作为医生(yīshēng),便(biàn)能看到一个生命重新(chóngxīn)接续、灿烂(cànlàn)绽放。”
“被决定”的医路:从不情愿到(dào)认同
“我(wǒ)非常喜欢文学、音乐、绘画,一直(yìzhí)想学文科,如果让我自己选择,我不会学医。”回顾自己的医学之路,刘薇说(shuō),她的职业生涯始于母亲的一个决定。
那是1990年夏天(xiàtiān),刘薇填报高考志愿时,母亲(mǔqīn)坚持让她(tā)学医,并且指定要学儿科,将来当(dāng)儿科医生。这种“被决定”的人生轨迹,在当时的“70后”一代中并不罕见。刘薇的父亲告诉她:“你母亲给了你生命,你应当尊重她的想法。”
于是(yúshì),刘薇迈进了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的大门。
“母亲决定我学医,父亲告诉我怎样(zěnyàng)去学医。”刘薇回忆道,“父亲跟(gēn)我说,你虽然要重视(zhòngshì)每一次考试,但要记得(jìde),真正考你的不是现在的试卷和试题(shìtí),而是将来你坐在诊室里,需要你去救治的那些孩子。你要以真正掌握知识为最终目的,认真读书,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。”
父亲的这番话成为刘薇医学启蒙的关键。对于不(bù)少学医的女生而言,第一次接触尸体,难免(nánmiǎn)害怕,而刘薇用戴着乳胶手套的手,触及尸体时,内心只有敬畏。她不仅不惧怕解剖室,为了仔细研究人体解剖结构,常常废寝忘食,甚至曾在(zài)那摆放着四具尸体的空间里小憩。在她看来,胆大(dǎndà)加心细,是自己在学医过程中逐渐(zhújiàn)发扬光大的一种状态。
真正的(de)转折发生在实习(shíxí)阶段。1994年,刘薇先在当时的天津市(tiānjīnshì)天和医院(2012年与原天津医院合并组建为天津市天津医院,以下简称“天和医院”)外科、ICU(重症监护病房)实习了半年(bànnián),随后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(自2018年12月起同时挂牌“天津大学儿童医院”,以下均简称为“天津市儿童医院”)心脏内科实习半年。实习期间,每当带教老师上夜班,她也会留在(liúzài)医院;夜里收治病人(shōuzhìbìngrén),只要不是急症,她都会先进行简单(jiǎndān)处理(chǔlǐ),再请(qǐng)老师来。她知道做儿科医生要会取血,因此在天和医院实习时,主动跟着护士学习,在很短的时间内,她就做到了“一针见血”。
在天和医院实习期间(qījiān),刘薇遇到(yùdào)一位老年患者,这位老爷爷操着天津口音对她说:“闺女,你将来(jiānglái)一定是特别好的医生。”这句简单的认可,在刘薇心中埋下了职业认同的种子。
儿科通常被称为“哑科”,患儿往往说不清哪里(nǎlǐ)不舒服,加之起病较隐匿、承受能力弱、病情变化快,民间有“宁治十男子,莫治一妇人(fùrén);宁治十妇人,莫治一小儿”的说法(shuōfǎ)。
进入天津市(tiānjīnshì)儿童医院实习的刘薇,却仿佛来到“新天地 ”,她不仅给患儿取血、看病,还给他们(tāmen)喂饭,陪伴他们,“跟孩子们建立起来的情感非常真挚,我也慢慢接受了母亲(mǔqīn)让(ràng)我当一名儿科医生的决定。”她说。
1995年,刘薇大学毕业,进入天津市儿童医院,成为一名儿科医生。此时,如她父亲所(suǒ)言,真正(zhēnzhèng)的考试开始了。
刘薇坦言,在接受这个职业之前(zhīqián),自己是懵懂的;在接受这个职业之后(zhīhòu),有(yǒu)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“害怕”状态,“之前在书本里学到的知识,真正面对一条条鲜活生命的时候,便是不能承受的重量。生命之重不可辜负,患者敢吃医生(yīshēng)开的药,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莫大信任。”
黄敬孚、路雪英(yīng)、周秦玉、张巧芳、徐晓华……这些老专家,常常让刚成为医生的刘薇心生敬畏,她跟在他们(tāmen)后面,学(xué)做人、学做事,努力把自己“炼成”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。入职一年多(duō)之后,到了(le)“定科”阶段,刘薇在PICU(儿童重症监护病房)、心脏、神经三个科室里,最终选择了PICU。在她看来(kànlái),这是一个能够“托底”的科室。
在(zài)PICU,刘薇经常(jīngcháng)看到处在生死边缘(biānyuán)的孩子。2000年春天,一个7岁男孩,因频繁抽搐陷入昏迷,在地处(dìchǔ)天津城乡接合部的一家医院以颅内感染抢救,此后又因严重的心律失常来到天津市儿童医院,被收入到心脏科(xīnzàngkē)。那时(nàshí),PICU和心脏科共用一个抢救室,刘薇发现,患儿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没有效果,她立即找到家属(jiāshǔ)详细询问患儿病史,再结合敏锐的观察、分析,她判断患儿高度疑似氟乙酰胺中毒。
此时,患儿生命(shēngmìng)体征急转直下,已出现呼吸循环衰竭、肺出血等症状,濒临死亡边缘。刘薇(liúwēi)立即向心脏科医生建议,尽快(jǐnkuài)洗胃,胃液和血样即刻送检,做毒物分析(fēnxī),尤其要检测氟乙酰胺。随后患儿转入PICU,与家属谈话后,刘薇当即决定为患儿打解毒针。
使用(shǐyòng)解毒针后,患儿的心律失常很快(hěnkuài)被纠正,血压上升,随后的毒物检测报告也证实了刘薇(liúwēi)的判断(pànduàn)。经过三昼夜的抢救,在刘薇值夜班的晚上,患儿终于开始恢复生命迹象。那场景她至今都记忆犹新,“我特意向患儿家属询问了孩子的小名,值班时我在床边轻声呼唤他。那天凌晨两(liǎng)三点钟,当我再次呼唤时,突然(tūrán)发现他的眼珠在眼皮(yǎnpí)下(xià)轻轻转动了一下,我高兴得半夜就把他母亲叫来了,帮她换上隔离衣、戴好口罩。当孩子的母亲继续呼唤孩子的乳名时,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的手指也开始有了细微的动作。”
此后(cǐhòu)一周,呼吸机(hūxījī)从患儿身上拔除了;约三周后,患儿康复(kāngfù)出院;半年后复诊,一切正常。这名患儿出院时,他的母亲感激涕零。而此时刘薇最大的感慨是,要感谢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依赖,因为每一位患者都在用痛苦乃至生命(shēngmìng)帮助医生提高水平及能力。
“医生要时刻记得(dé)自己的(de)能力是有限的。即便每一次都拼(pīn)尽全力,也做不到能救所有人于生死,但医生要尽力救治每一位患者,并努力让不得不离去的患者走得有尊严,要有人性、有温度地为患者提供医疗(yīliáo)服务。”刘薇常常对同事说。
成为儿科医生后,刘薇养成了两个习惯:一是不吃午饭,因为工作非常忙,常常一端饭碗就来病人;二是(èrshì)上夜班从来不(cóngláibù)睡觉(shuìjiào),因为不想在睡得迷迷糊糊时被叫醒,不知道该抢救哪个病人。这样的状态让(ràng)刘薇的母亲(mǔqīn)很后悔。母亲是家中的长女,每次弟弟妹妹生病,都由她带着去医院,在她心目中,儿科医生是神圣的,对一个家庭(jiātíng)非常重要,却没想到这个职业如此辛苦。
刘薇(liúwēi)却很感谢(gǎnxiè)母亲,因为她有了一技之长,还帮助过很多孩子。“孩子的心灵纯真、美好,作为儿科医生,我们可以参与某些生命的成长,并有机会对其人生方向产生良性影响,其间的功德,没有任何(rènhé)方法可以去(qù)衡量。”刘薇说。
两个十来岁女孩的故事(gùshì)令刘薇记忆犹新,那是在1999年,她们先后(xiānhòu)因舒乐安定中毒住进天津(tiānjīn)市儿童医院PICU病区。女孩小童(xiǎotóng)(化名)在天津SOS儿童村(救助孤儿的公益机构)长大,因琐事(suǒshì)与“妈妈”发生争执,另一个(yígè)女孩小雨(化名)因父母离异,她们一时想不开而轻生。对她们,刘薇没有止于生理机能(néng)的恢复,而是想方设法打开她们的心结。聊天(liáotiān)中,刘薇知道小童喜欢(xǐhuān)动漫、小雨对外国文学感兴趣。“恰巧我喜欢绘画和文学,便为她们各自(gèzì)创作了一幅画,两个孩子格外喜欢,终于向我敞开心扉,道出了轻生的缘由。但‘解铃还须系铃人’,我以恰当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她们的监护人,希望能从根源上化解矛盾。”
这种超越纯粹医疗的关怀很快产生了效果。小童(xiǎotóng)出院后化解了与“妈妈”的矛盾;小雨在出院时说:“什么事都有好的一面,如果我(wǒ)不来(bùlái)医院,怎么会认识刘医生!”
刘薇告诉《瞭望东方(dōngfāng)周刊》,孩子给予的那份认可,是自己在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都能坚持下去(jiānchíxiàqù)的一种勇气。
2010年(nián),一次公选考试,让刘薇“意外”地换了工作单位,在当时的(de)天津市卫生局(现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)工作了8年,这也为她积淀(jīdiàn)了丰富的行政管理(guǎnlǐ)经验。在2018年初,她又以副院长(主持工作)的身份重新回到天津市儿童医院工作。
走上管理岗位后,刘薇首先(shǒuxiān)推动的工作之一,是通过(tōngguò)智慧门诊建设,解决患儿就医实名制预约挂号难题,这是提高医院(yīyuàn)服务能力和改善患者就医感受的关键。
每年冬季,各种病原微生物(wēishēngwù)蠢蠢欲动、相互叠加,和全国各地大部分儿童医院(értóngyīyuàn)、儿科门诊一样,天津市儿童医院也会迎来季节性就诊高峰,令患儿家长和医生都感到(gǎndào)“头痛”。
2018年6月(yuè)1日,天津市儿童医院掌上健康智慧门诊正式上线,门诊拥挤情况大为改观(dàwèigǎiguān)。当年年末,医院以龙岩单院区应诊,跨年夜(yè)挂号(guàhào)系统达到(dádào)峰顶,其后首次日诊破万,却创造了(le)平均候诊约1.5小时的(de)难得成绩;2019年9月30日,天津市儿童医院马场院区整修一新、如期开诊,年末医院以龙岩、马场双院区应诊,日诊诊疗量达到1.1万人次,平均候诊时长却不到1小时;2023年,双院区日接诊量达到1.3万人次的历史极值,更是实现(shíxiàn)了平均候诊时长不足40分钟的行业突破。
2018年10月,刘薇任天津市儿童医院院长。2024年12月,她又挑起了(le)该院党委书记的重任。至今已有144年历史的天津市儿童医院,在(zài)罕见病(bìng)领域耕耘已久。儿童罕见病的医治,也是刘薇所致力的重要方向。在她看来(kànlái),作为天津地区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科医院,诊疗疑难、危重、罕见病例,完成高级别手术,是应有担当。她带领(dàilǐng)团队抢救式整理了医院近30年的罕见病病历,建立了首个针对儿童罕见病的规范化(guīfànhuà)临床(línchuáng)资源数据库,形成可支撑儿童罕见病诊疗方案的数据分析模型(móxíng),解决了儿童罕见病诊疗与管理决策依据(juécèyījù)问题。目前,全院上下正为儿童罕见病早筛、能检、快诊、有药、可治的全方位诊疗能力(nénglì)提升而不懈努力。
2022年(nián),刘薇主编了国内首部(shǒubù)儿童(értóng)罕见病(bìng)专著《儿童罕见病诊疗与管理》,她为106种儿童罕见病精心设计了“图解要点”,借助“专病专图”,清晰地勾勒出每种罕见病的诊疗要素。这并非(bìngfēi)刘薇的唯一作品。2004年的一天,坐在诊室(zhěnshì)里的她突然(tūrán)冒出一个想法:做医学科普,让患儿家长多(duō)掌握一些医学常识、多增加一点照护的本领,从而让孩子们少经历一些磨难、少忍耐一点痛苦。于是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,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科普读物,这些年相继完成了《宝贝健康速查辞典》《养育健康儿童》《儿科主任说:宝宝生病这么办(bàn)》《儿童健康管理手册》《看·健——写给孩子的爱眼书》等(děng)多部作品的编辑、写作。
多才多艺的刘薇还把(bǎ)多年养成的爱好赋予职业,作为(wèi)主编,倾心打造了国内首部《罕见病叙事(xùshì)医学:爱,有温度》,并为该书亲笔绘制封面——金斑(jīnbān)喙凤蝶,这是一种甚为罕见的蝴蝶(húdié),借由它来表达“病虽然罕见,但生命依旧是如此美好”的理念。她认为,“医之道,始于慈悲,得于教育,成于勤勉,精于管理,立于科研。”她期待把“始于慈悲”的“爱”传递下去(xiàqù),继续为“罕见病叙事医学”写下“爱有力度”“爱有深度(shēndù)”“爱有精度”篇章。
在天津市儿童医院,处处绽放着温暖的(de)(de)创意(chuàngyì)之花。不少文字、壁画,乃至(nǎizhì)实物的设计都出自刘薇之手,比如儿童健康(jiànkāng)管理中心的美人鱼logo是她绘制的;“儿童健康管理护照”里细腻的文字和插画凝结着她的巧思;令人感动的是,那些恰逢住院期间过生日的孩子们,总能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——一封署名为“儿科医生刘薇”的亲笔祝福信,以及她精心设计的限量版手办。这些温暖的创意,也完美诠释了(le)“有时(yǒushí)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”的医学人文精神。
刘薇设计的(de)来自天津市儿童医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“密函”(鄂璠/摄(shè))
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张金哲曾在邮件中给刘薇(liúwēi)写下一段话:“一般儿科目前常有三个字——‘(孩子)怕、(妈妈)愁、(大夫)烦’。其实一个字‘玩’就能解决。”刘薇希望能和同事们一起,把(bǎ)天津市儿童(értóng)医院办成儿童乐园(értónglèyuán)。在“儿童健康管理护照”里,她为0—18岁的孩子们写下了不同寄语,最后一句是“愿你们历经岁月洗礼,终将成长为自己(zìjǐ)喜爱的模样”。
本文刊载(kānzǎi)于《 瞭望东方周刊 》( 2025年第10期, 总第933期),原题为(tíwèi)《 大医丨让每个生命灿烂绽放——记天津市儿童医院(天津大学(tiānjīndàxué)儿童医院)党委书记、院长刘薇》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